解码曾梵志—“漫步”310年屋顶秧田工装

  •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8-05-13 07:58:21     浏览次数:
  • 解码曾梵志—“漫步”310年 2016年9月18日,曾梵志的个展“漫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号称曾梵志“范围最大”、“涵盖面最广泛”的1次作品展,也是他“第1个在中国机构”举行的个展。 与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合作也是此次的1大亮点。安藤忠雄将展厅比作曾梵志的“脑部结构”,以独立而开放的6面独立墙体“切片”式的串连起艺术家创作的线索,顺次展开从初期创作1直到致敬系列的显现,同时观众可以在其中穿行,营建出浸入式的整体氛围。展览入口部份有1面斜的展墙,其背面是初期作品与曾梵志较为重要的1张自画像。《肖像》2004 布面油画 199x149.6cm 包围“切片”式独立展墙的周边展墙,刷成了

    2016年9月18日,曾梵志的个展“漫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号称曾梵志“范围最大”、“涵盖面最广泛”的1次作品展,也是他“第1个在中国机构”举行的个展。

    与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合作也是此次的1大亮点。安藤忠雄将展厅比作曾梵志的“脑部结构”,以独立而开放的6面独立墙体“切片”式的串连起艺术家创作的线索,顺次展开从初期创作1直到致敬系列的显现,同时观众可以在其中穿行,营建出浸入式的整体氛围。

    展览入口部份有1面斜的展墙,其背面是初期作品与曾梵志较为重要的1张自画像。

    《肖像》2004 布面油画 199x149.6cm

    包围“切片”式独立展墙的周边展墙,刷成了黑色,与独立展墙的白色构成强对照。围绕独立展墙,周边展墙1边展现了面具系列,另外一边展现了肖像系列。

    观众可以在穿行独立展墙观看的同时,观看周围展墙上的作品。

    所有的独立墙体上打开1扇边长为2.4米的正方形“窗户”以贯穿全部大展厅,构成纵深感的取景效果,当观众穿行其间时,似进入到1个取景的画框当中,最远处是曾梵志的另外一张自画像。

    《自画像09⑻⑴》2009 布面油画 200x200cm

    ”窗口“同时构成了多种“取景”,移步换景,也使不同的作品在展厅内产生着多重的呼应关系,共同体现曾梵志各个阶段的艺术灵感,恍如约请观众在其精神世界中进行1次“漫步”。曾梵志初期的绘画从1开始就关注身旁的普通人与事,它与85新潮时期的文化使命感明显不同。90年代后,面具系列与经济快宁夏定制服装厂家
    速发展中人们的面貌密不可分。而到最新的乱笔系列,曾梵志回到了“经典绘画”的诉求上,不但有致敬古典的作品,同时也回到以塞尚为原点的现代主义传统上来。终究,在最新的“纸本系列”中他回到了中国传统审美,并将东、西方艺术品格在作品中进行融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放映曾梵志记录片《游》。该片记录了曾梵志2014年在德国1次延续72小时的绘画进程。

    展览现场

      “我很荣幸在少年时期通过绘画而踏上了1条至今为止近310年的艺术创作历程。这条路给予我1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艺术创作引领我穿梭于漫长的历史长廊,在时间和空间里自由地漫步。对这样奇妙而独特的经历,我心存感激,更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分享和展现我不同时期的作品,跟公众共同经历1次美好的视觉漫步。” €€€€曾梵志

    曾梵志的310年

      初期作品(1987⑴992年)

      展览的名字来自于艺术家创作于1990年的作品《漫步》,这时候曾梵志还在湖北美院上大学。

      这幅作品寄托了他大学时期对艺术的理解€€€€“我当时取这个名字,主要是我觉得自己找了1种方向€€€€艺术就像漫步1样,是很自由的。”

      当年同是武汉籍的评论家皮道坚曾为曾梵志的展览写过1个文章,曾梵志将这件《漫步》赠送给了他。

      《漫步》1990 布面油画 41x32cm

      值得1提的是,展览的外文名字“Parcours”是个法语词,有行程、线路的意思,与中文的“漫步”其实不完全1致。曾梵志认为如果直译“漫步”会显得过于直白,而Parcours1词则重点指向创作线路。

      《漫步》正对着的是1幅静物画《靴子》,此处也对应有“行走”的意思。

    《靴子》2009 布面油画 45.5x37cm

      初期的作品里,还包括曾梵志大3时的几幅作品,《忧郁的人》《傍晚之1》和《受难》。

      “我90年代初的绘画遭到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力图摆脱当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学院派教育,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

    1992年,《忧郁的人》以500元的价格出售给了1家基金会,19年后,功成名就的曾梵志又用超过千万的重金回购了这幅作品。《傍晚》使曾梵志的创作向1种更加成熟的风格演化,其中,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锋利的眼神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为其作品的标志性特点。

    《忧郁的人》1990 布面油画 100x90cm

    《傍晚之1》1990 布面油画 80x100cm

    《受难》1990 布面油画 150x115cm

    《受难》(1990年)的画面配色使人不安,身着红衣的模写对象被赭石色的长线条包裹,恍如与靠椅融为1体,其构图使人联想起弗朗西斯€€培根的《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10世的画像〉研究》(1953年)。

    初期最重要的作品“协和医院”系列和“肉”系列被放在1起,“协和3联画”曾梵志总共画过3组,这次借到了两组。其中最早的1组创作于1991年,是他从湖北美院毕业时的毕业创作,1993年此作被栗宪庭和张颂仁选中,参加在香港举行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这是曾梵志第1次参加国际性的重要展览,对他的艺术生涯而言10分重要。

    “协和医院”系列以“3联画”的情势为代表性特点,标志着曾梵志成熟风格的构成。这些作品延续了艺术家初期的创作方向,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平常生活中的肉体,更反应出其严谨的构图与社会洞察力。本次展览中的两幅3联画分别显现了26、29个人物形象,使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托马斯€€哈特€€本顿及托马斯€€伊肯斯阴暗的现实主义画作,和弗朗西斯€€培根对肖像3联画的处理。

    《协和3联画之1》1991 布面油画 180x460cm

    《协和3联画之2》1992 布面油画 180x460cm

      关于“协和医院”,曾梵志谈起了他大学时期的回想:“这是我大学毕业时画的,我们当时做毕业创作,老师希望我们去下乡,黄土高原、西藏、云南这些地方,回来以后画1些少数民族的风情画,我当时不太愿意去,老师说不行,你必须得去,依照学校的规矩,你的毕业创作必须先到1个地方去体验生活。我说我不用跑的别的地方体验生活,生活就在我身旁。我在武汉的家离医院非常近,由于我住的那个房子没有卫生间,所以我每天要借用医院的卫生间,每天去医院来回多少次,所以我对医院里人的表情、面孔,各个方面都比较熟习,所以我就选择了画《协和3联画》,当时我为了让老师不要影响我的创作,我还伪装画了1个西藏,先在这个画前面画了西藏少数民族的草图,通过以后再回来重新画这张画,等因而骗老师了,要不然他不让你画这幅画,由于毕业老师要给你打分,你的分数如果不及格,就拿不到学位,大学等于白上了。”

      创作于1992年的《协和3联画之3》在2013年佳士得香港秋拍上以1.13亿成交,是仅次于《最后的晚饭》的个人最高价拍卖记录。

      1992年,曾梵志刚刚毕业,1边找工作,1边创作。他去了1个武汉的肉联加工厂,在那里拍了很多照片,画了1批跟肉有关系的作品,画面以红、白色为主,以夸大、厚重而粗粝的线条显现人的“肉体”,并常将其与肉铺的猪肉、牛肉并置起来。这些关于“肉”的作品,曾梵志觉得是自己不错的作品,但此次借展过来的不多。

    《肉》1992 布面油画 130x95cm

      面具系列(1993⑵004年)

      1993年,曾梵志从武汉来到北京。“面具系列”开启了在北京创作的新阶段。该系列以呆滞、疏离的意味性人物形象反应了中国社会的“众生相”,和现代人普遍的异化与焦虑状态。

    《面具系列1996第11号》1996 布面油画 60x50(x3)

    《面具系列1996第6号》1996 布面油画 200x360cm

    "我把它画得特别灿烂,但也特别虚假,就像舞台上的1种布景,人都在自我安慰,等着等来拍照的很造作的姿态,包括人的手,1种伪装出来的,得意的城里人的姿态。“

    《自画像》1994 布面油画 200x180cm

      他在1次采访中描写“面具”是怎样画出来的:“先尝试去画各种各样的肖像,画了10几张后,再从中挑选1个与心情最吻哈的,在这张的基础上再继续画第2张,第3张……..1直到画画的手触摸到内心最深入的东西。画的时候体会到1种孤独,想到1个人在陌生环境里待着,谁也不认识,没有人说话。”

      “头和5官都比较大,同时带有1点夸大,手也画的特别大,身子比较小,这是我习惯的1种造型,是希望不要跟真实的人1样。”  

      “面具系列”终结于2004年,曾梵志最后1次画面具系列时,将面具去掉了。

      “面具系列”也到目前为止曾梵志创下最多高拍卖记录的作品系列。

    这1部份同时也包括了几张”面具以后“的作品,显示对线条的应用和对西方古典绘画的兴趣。2002年起,曾梵志以全新的技法与理念探索肖像画这1题材,在《我们》中,他将层层迭加、覆盖的螺旋形线条施于画布上,通过破坏性的线条本身为图象戴上1副“面具”。同时,对线条的应用,也渐渐从肖像画创作中引发后来的“抽象风景系列”。

    《我们》2002 布面油画 110x110cm

    《肖像09⑺⑴》2009 布面油画 44x34cm

    《哥哥》2004 布面油画 70x50cm

    肖像系列(90年代至今)

    肖像系列在展厅当中,位于周边的环境里边,对曾梵志的创作来,肖像1直是1个很重要的母题。他画平常生活当中的朋友,家人与合作者,也画他爱好的艺术家。

      “‘肖像’对我来讲,从最早90年开始,1直到现在,不管我到哪一个阶段,肖像的创作主题1直贯穿其中,我1直很喜欢画肖像。”

      谈到肖像画,曾梵志特别谈到了他爱好的艺术家弗洛伊德,此次展览中有两幅弗洛伊德的肖像画,取材于两位摄影师拍摄的不同时期的弗洛伊德。其中2011年的《卢西恩.弗洛伊德》整幅作品主要用刮刀来完成,所以表面非常平整,没有过量的笔触。

      “弗洛伊德是我比较喜欢的1位大师,这幅我画他的作品完成于他去世前太原定做工装厂家
    ,我当时还在想,这张画我特别满意,希望把它抬到英国,让弗洛伊德本人看看我是怎样画他的,没想刚刚完成他就去世了。我觉得特别惋惜。”

    《弗洛伊德》2011 布面油画 180x180cm

    《弗洛伊德》2015 布面油画 140x90cm

      描绘弗朗西斯.培根的肖像画《培根和肉》(2003),以“肉”点缀画面,影射培根对人体结构的迷恋。

      这幅画的很大1部份是用左手画的。“我想寻觅1种陌生的感觉,由于右手画习惯了以后会知道最后画成甚么样,这张画就想寻觅1种毛病,1笔划错了是毛病,但反反复复的毛病放在1起,可能就不是1个毛病了。”

      另外,不管是藏家乌里.希克的肖像,还是画廊主劳伦斯.何浦林的肖像,曾梵志喜欢用类似的方式处理画面的构图,画中的人物被孤单的置于画布上,明确的明暗关系与僵硬的摆拍姿态,都工作服技术协议
    构成了曾梵志肖像作品的独家气质。

      乌里.希克与劳伦斯.何浦林的肖像作品曾梵志都自己保存

    《肖像L》2008 布面油画150x120cm

      劳伦斯.何浦林的肖像是1幅写生作品,曾梵志花两个半小时画完了它。

     

      曾梵志的1张自画像放在最特殊的位置,安藤忠雄设计的展墙构成了1个纵深的窗框,使这张画具有了穿透性的空间。

      致敬系列(2010年至今)

      展览中的7幅风景画(尺幅达4米 x 4米)向历史上的大师作品致敬€€€€诸如列奥纳多€€达€€芬奇、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画作;这些风景画均曾在国外的艺术机构中展出。

    《拉孔奥》2015 布面油画 400x400cm

    制药生产工作服

    《双姝》2012 布面油画 400x400cm

    《野兔》2012 布面油画 400x400cm

      抽象风景系列(2002年至今)

      抽象风景系列最早的灵感来自于曾梵志用“左手画画”的1次尝试中,当缺少训练的左手没法控制线条时,“这类不受控制让我突然看到线条自己的生命力,它有自己的节奏和蔼韵,这让我遭到启示,我领悟到另外一种创作方法。”

      始于2002年的这1系列,在当时还其实不抽象,只是1种笔触的摸索。两年以后,2004年,抽象风景已趋于成熟,2007年,曾梵志在何香凝美术馆做了1个叫《风景》的1个展览,标志着这1系列的全面问世。

      抽象风景系列中的“乱笔”成为曾梵志后期最重要的个人风格符号。他从肖像创作中取得了关于线条的灵感,以中国书法来形容创作这些线条时的感受。这些线条的关键的地方不在于造型,而在于笔触的气力和蔼韵。

    《蓝》2015 布面油画 400x400cm

      此次展览中的“抽象风景”系列包括不同时期的多种不同的体系,也包括具象与抽象之间的1个对照。其中1张的《蓝》,是曾梵志特别满意的1张。

      “画这张画用了很长时间去准备这个材料,这个蓝色彩看起来感觉有两、3种来源,实际上我差不多用了10几种色彩来源烘托中间亮的色调,背景这个蓝跟前面的蓝也不1样。这个是抽象风格里特别满意的1张。”

      纸本系列(2009至今)

      此次“漫步”展览中最神秘的部份,是曾梵志的全新纸本系列。展厅空间密闭,光线非常暗,并且制止拍照。

      2009后,曾梵志尝试在1种手工纸上作画,这类手工纸不是批量生产的,每张都有自己独特的纹理。他利用这些纸上的纹理来寻觅“已存在的风景。”

      “我有1个专门做的透光板,这个板1打开里面全是灯,把纸覆盖在这个透光板上面,灯从纸背面透过来,令我更细致的视察这个纸,跟这个纸要做很长时间的交换。从动手或是视察需要1个多月,这张画用了差不多两个多月的时间。”铁路工作服标志

      观众最初进入这个昏暗的展厅时,眼睛需要1个适应的时间,开始乃至有点儿看不清楚。但曾梵志强调暗1点的光线对纸的层次会有更清楚的凸显。另外,看这些作品也需要1个很安静的环境。

      “呆的时间越长看到的愈来愈亮,为何说要跟它交换,多看它就会看到愈来愈多,如果没有耐心觉得光线太暗,或是停在这个上面觉得看不到甚么东西,没有兴趣细细去看可能就1无所获。”

    “纸上系列”展厅入口处

      “这个纸是找了1个专门的工匠,在日本做的,我们反复做,做了无数张以后经过量少次的实验,最后到达了我想要的这个效果。即便到达我想要的这个效果里面,1般30张纸中可能只有3张能够用,3张可能只有1张是画出了我满意的作品,从09年画到现在也画了几百件,但是真正我认为好的不是那末多。”

      


    "